第567章 天穹!
    常温超导就这么水灵灵达成了。
    但令项目组研究人员不解的是,李颜对此的第一要求,竟然是“秘而不宣”。
    这玩意儿实验了很多次,越实验大家越兴奋,环境压强下的常温超导,就是被实现了。
    材料本身的强度也足够,拥有非常夸张的应用畅想空间。
    要是拿去发个文章……
    惊天动地!震古烁今!
    有什么藏起来的理由?
    难道……很快,大家就找到了唯一可解的思路:
    李颜这玩意儿是碰巧弄出来的,可能甚至是失败实验的结果,所以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影响导致了超导材料的诞生。
    这块玩意儿的意义是说明“我们可以”,本质上是个孤品。
    结合他画了条素描的龙,更佐证了这个观点。
    然而很快大家就被打脸了,李颜硬是用七天时间自己造了个装置出来,干啥的不知道,怎么运转的也不知道,大家就是负责造组件,具体到拼接调试都是他自己搞定,连写进去的程序也是加密的。
    但是,这鬼东西竟然能批量生产ly99材料,环形、圆饼状、条状……
    一个个的,品控拉满,简直成了小型生产线。
    最吊诡的是,李颜检测着这些东西,竟然还真翻开了笔记本上的那条龙。
    甚至他妈的拿了笔在上边修修改改。
    研究常温超导的复杂实验没把这群研究人员搞崩溃,李颜的这一套操作下来把他们脑子烧坏了。
    脑子烧坏的不只是他们,实际上,最近跟李颜共事的人们,脑子负担都有点夸张。
    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全部实力,燃命输出,一步步把看似科幻看似不可能的项目逐渐落地,但到了最难突破的那一步,到了踏足全新世界的那一步,还是倍感无能为力。
    反复试验失败的挫败感在一定时期内笼罩了各个实验组。
    然后李颜就会出现,一个人调整着各种数据,然后突然就实现了这看似天堑的一步。
    打得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连带着军工那边跟进的人都非常懵逼。
    东西搞出来了,记录的内容全是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一张素描,几页鬼画符,甚至是乱七八糟的颜色斑点。
    惊人的成果不断冒出来,李颜却一直没有多兴奋,而且全部秘而不宣。
    这让人非常难以理解。
    直到他干脆消失在了众人视野中。
    各个项目组一下失去了主心骨,然后收到了“可以解散”的说法,稀里糊涂地又四散回了原单位干活。
    很多人都有点怅然若失。
    所以……我们有没有创造历史来着?
    说没有吧,高级的有常温超导这种可以改变世界的成果,低级的也有搞出来1厘米长度的超微型无人机这种领域内的成就……说有吧,真正的突破全靠李颜,人家现在能把所有核心内容捏在自己手里,也很说明问题。
    而且“秘而不宣”,不就等于没人知道。
    谁改变了历史然后还没人知道的啊!
    “我懂了,这是颜神给我们的一次思考,或者说考验。”有位组长说道,“我们切切实实作为一个团队完成了这些惊人的成果,我们也一直说改变世界的成果就是我们毕生所求。那么现在研究出来了,我们却因为‘没人知道’而感到空虚,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其实就只是在追求虚名!颜神这是让我们好好感悟自省!”
    “得了吧,到底是不是我们改变的世界,你心里没数吗?”
    “这世界目前也确实还没改变啊。”
    两个研究员一开口,大家又怅然若失了。
    李颜消失,明面上的说法是“投入到量子计算机的深度研究”,实际上就是跑军工那边搞最终阶段的验证了。
    什么?你问量子计算机?
    巧了,军工这边的人也很好奇。
    但李颜没有说太多,因为这块内容属于……他不保密,大家也看不明白的程度。
    “我发现了一种基于拓扑材料的稳定量子比特结构,极大延长了量子态的相干时间,并在常温下实现高效操作。这解决了量子退相干和错误率高的核心难题。”
    他也是说过的,但确实大家完全没听明白,连此举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明白。
    那就等结果吧。
    一切就这么稳步推进着,不知情的人猜测李颜准备搞什么大动作,知情的人期待着李颜告诉他们“我搞定了”的那一天。
    日子就这么溜走,很快来到了2018年的夏末。
    李颜研发到后期,进入了一种非常怪异的境界。
    说投入吧,整个人丝毫不显得兴奋,对不少喜人成果的达成总是一副意料之中的样子;说不投入吧,他经常动不动就对着一堆数据思考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启动超频去了。
    他很认真,很专注,看起来却又没有什么全力以赴的感觉。
    完成了诸多技术突破,却完全没从中获得什么满足感一般。
    到场跟进项目的领导有过如此表示:“即将取得成功的李颜看起来还没跟我展开蓝图时开心。”
    这实际上让其他人都有点没底。
    做了这么久了,做出来的玩意儿到底能干嘛,或者说,是不是能做到对应的效果,他们都是两眼一抹黑的。
    李颜的不兴奋,到底是觉得项目推进不如预期所以对最终结果不乐观,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能有啥原因?
    军工这边的某位负责人心里实在过于没底,冒着李颜不满的风险,通过一些渠道问到了韦韵之。
    结果收获了“他可能觉得不够有挑战性了”的奇妙回答……
    不过韦韵之并不知道李颜在搞什么,她也以为李颜只是在推进量子计算机的研究。
    这种飘摇的情绪在18年开春时被一发激光炮跟一发电磁轨道炮狠狠冲散了。
    官方本来就有在研究这个东西,但进展其实都还比较初期。
    电磁轨道炮追求极致的速度,可以用于天基反导系统,但目前为止最狠的测试初速度也就是灯塔那边在实验室搞出来的2.4km/s。
    这速度不够,而且面临炮管材料强度不足、响应速度过慢等问题,距离实际应用在天基武器上边还有很长的距离。
    李颜表示材料强度不行我就搞个新材料,磁场强度不够我有室温超导,响应时间问题我有量子通信……
    然后借由大西北一发初速度直接突破20km/s的炮弹把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这意味着哪怕是部署到1000km高度的轨道炮,都能在50s内轰到地面。
    如果绕这么一圈带轨道炮的卫星,结合强大的量子卫星-雷达检测系统,扼杀飞行中的导弹,想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炮就已经足够让所有人心跳猛然加速了。
    李颜又给了大家一发激光。
    激光这玩意儿,速度快则快矣,但长距离打击的精准度与威力,都相当让人不满意。
    李颜表示那是你们的激光。
    随后一发穿越山河瞬间洞穿钢板的激光炮又把众人的期待往上拔高了一层楼。
    甭管说的内容多高大上,大家说到底就是认“效果”,对于军工研究的这波人来说,李颜能接个算法就把激光炮的精确度提升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能把电磁轨道炮的炮弹初速一下子翻个十倍……
    那他就是神。
    随着最终成果的逐渐出炉,最核心的一波研究人员逐渐理解了李颜的想法。
    越理解,脑袋越是凉飕飕的。
    就例如电磁轨道炮,超导材料用在这,很夸张地提升了磁场强度,却不仅仅是拿来发射电磁炮,还用于微型无人机的发射——反过来,微型无人机的强大外壳材料,也用在了强度要求极高的电磁轨道炮体本身……
    量子通信不仅用于地面天空的极速交流吗,也赋予了量子雷达阵列夸张的探测能力,为多个强力算法的运行提供了足够坚硬的基础,连带着解决了百万数量级微型无人机的协同问题……
    这种环环相扣,是越想越多,越品越恐怖。
    李颜打从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每一步该怎么走,并且用最高效的流程一步步完成。
    同时也代表他具有根本无法理解的信心。
    越是环环相扣,其中某一步卡壳了的影响就越大。
    他怎么敢的?!
    国庆节前,在实验用的卫星送上天的那一晚,李颜终于留在了发射台,而不是选择回家。
    整个项目地位仅在李颜之下,可以理解为官方代言人的庞院士,终于拥有了好好跟李颜交流的机会。
    “会紧张吗,李颜?”
    李颜看着发射台忙碌的众人,耸了耸肩,“想聊天吗,庞老?”
    “可太想了。”庞老是技术大佬,这一套下来对李颜是心服口服,倒是显出了几份童真来——本来也是有点鹤发童颜的意思,很有趣的老头子。
    “那走吧,看看星星。”
    “大西北,看星星好啊,我看了很多年了。”
    两人跟往来的工作人员打着招呼,就走出了基地。
    “我不紧张。”李颜说道,“过段时间的测试,无非是完美与还差点的差异而已。我可以保证只要所有东西正常运转,百分百达成拦截。”
    “其实,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清楚……”庞院士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最难得的是李颜看起来似乎有解释的兴趣,“你这套系统,主要是准备在核弹的什么阶段进行拦截?”
    “所有。”
    “嗯?核弹攻击……或者说导弹攻击的方式又很多,非常复杂。”
    “我做的工作很多。”李颜说道,“助推段我能发现并借天基轨道炮直接锁定摧毁,中段飞行的话,大气层外有卫星激光与卫星轨道炮,大气层内部署了激光拦截网,若是走了什么特殊途径,或者是干脆在周边国家发射低空导弹,无人机蜂群就会启动了,他们也可以看作带着控制系统的微型炮弹。”
    “但是,如果近地拦截,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
    “无人机里边不仅仅装了炸药,我甚至能在空中就限制袭来核弹头的核物质泄露问题。”
    “……”庞老搓了搓手,“李颜,假若你说的为真,那如果对面袭来多个核弹,又该如何处理?”
    “我又不是只准备部署一套。”李颜笑了,“而且庞老,您进入思维误区了。”
    “怎么说?”
    “反核弹系统这东西……比核弹的威慑还高。”李颜说着抬头看向天空,“虽然我确实考虑了很多极端情况,但实际上,只要这东西确实拥有‘拦截’的能力,就已经足够了。”
    “嗯……”
    “就一发,只要能实实在在拦截灯塔试射的一发导弹,我们就已经实现了新威慑格局。”李颜说道,“我们有盾有矛,并且证明过我们的盾能挡住他们的矛,他们只有矛,得多想死,才敢来试试?”
    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甚至不需要等到完成全面部署,只要护住了重点地区、心脏地带,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只要“天穹”真的完成了反导拦截,让李颜所说的这一对科幻玩意儿结结实实落了地,那华夏就等于把玉石俱焚的核威慑逻辑彻底击碎了。
    诸位谁敢给我一发?
    你给了,我可是挡得住的,但不管我挡不挡得住,你就是给了,那我他妈可就还手了。
    到时候,你挡得住吗?
    然后你再猜猜,我已经能挡住你的武器了,那我的武器,还会跟你的在同个层次吗?
    直接就成单方面恐吓了。
    庞院士站在星空之下,听着他其实早就明白的内容,只感觉血管在抽动,血液在沸腾。
    2018年10月16日。
    这是华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子,也是“天穹”反核弹系统经过足够调试后,接受考验的日子。
    李颜坐镇控制台,身边是一众不能写名字的领导。
    考核目标自然是截杀官方安排的哑弹,范围就是大西北。
    两台雷达,一个带天基轨道炮的卫星,部署在地面与机动基地上的五门激光炮,十个蜂群无人机发射基地。
    这是李颜的牌。
    不知道从哪来的哑弹,这是官方的题。
    雷达全功率启动扫描的瞬间,就让领导们瞪大了眼。
    上边竟然闪着一堆亮点。
    “这是?”
    “监测嘛,事无巨细,能分析清楚就……”
    系统发出警报,位于某处的发射井正在启动,已经以高清姿态暴露在众人面前。
    “我猜到会这么快,所以故意设置了不轰击,否则现在这个发射井已经挨了一炮。”李颜笑道。
    从大西北内部发射是没戏了,在场专家对于这套监测系统的能力无比惊讶。
    “这是怎么做到瞬间识别的?”
    “算法与人工智能。”李颜并不准备多解释。
    系统再次发出警报,两道非常刺眼的激光闪过,只见空中几块白色碎片散落,随后微型无人机瞬间发射——不过肉眼不可见,只能从雷达上看到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成群地飞向被击落的哑弹。
    等等,这个大小,雷达能监测到?
    更令人惊讶的是,蜂群无人机到达某个位置后,突然爆开,在散落的白色碎片附近炸开了一团巨大的白烟……吗?
    不是,那坨东西竟然是固态的!
    被激光炮击碎的近地导弹残骸,就这么被裹住,并且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在空中飘移着。
    “大型无人机启动回收,连残骸都不会留下。”李颜说着,那边六艘几乎能载人的巨型无人机已经飞到空中了。
    在场众人纷纷鼓掌,全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掌声经久不息,并且越来越热烈。
    实打实的战绩,硬梆梆的成果,这套东西的精准度、反应速度、实战强度都远远超出了在场领导的预期。
    不过不太对,他们看起来,还不够兴奋。
    天基武器突然发出攻击指令,一炮将尚且在大洋上飞行的,走钱氏弹道、连灯塔都没有发现的哑弹击碎。
    他妈的,附加题?
    (本章完)